每一次大赛,中国男篮都牵动无数球迷的心。这届亚洲杯也不例外——场上小伙子们拼尽全力,哪怕面对强敌也不退缩;而另一边,一个拒绝国家队召唤、说伤就伤的主角,却能堂而皇之地坐在解说席上评头论足。这一幕,说不刺眼是假话,说不讽刺更是难以自圆其说。
亚洲杯的赛场,紧张到每一回合都让人揪心。中国男篮年轻队员们血性上阵,打到最后一刻还不肯低头。他们或许技术粗糙,或许经验不足,但至少愿意流汗、流血,去争每一个球权。反观某位“缺席”的球员,全运会上还能冲锋陷阵,可一到国家队,立马搬出“伤病”理由推脱。更讽刺的是,拒绝国家队,却能轻松做到解说席上,摇身一变成了点评专家。这种反差,不仅让球迷愤怒,更让真正拼命的队员寒心。
一句“我伤了”,能否成为逃避的万能钥匙?
平台为何要给这样的人机会?答案很简单:流量。有人以为,既然这位球员有名气,让他来坐镇解说,能吸引眼球。可问题在于,他的存在不但没有增加比赛的专业感,反而让整个解说台变成了一出闹剧。
“球队准备不足”“运气差了点”……这些千篇一律的“废话”,随便哪位观众都能说出口。若真有独到的见解,那还情有可原,可一边逃避国家队责任,一边对拼命的兄弟指指点点,这就变成了对职业精神的亵渎。
当专业解说还在认真拆解战术,他却更像在完成一场自我洗白。
这届亚洲杯,中国男篮也许没有拿到最理想的成绩,但场上那些小伙子的血性值得肯定。他们用行动证明:哪怕实力有限,也要战到最后。讽刺的是,一边是拼尽全力的球员,一边是“免战”的解说员;一边是挥汗如雨的对抗,一边是云淡风轻的点评。对比之下,输赢反倒不再是最重要的,真正刺痛球迷的,是这种不公平、不负责任的姿态。
此次国家队,男篮最大的变化就是进攻端更有效率了。进攻能力提高了不是一点半点,打新西兰98分,打澳大利亚89分,以前男篮得70分就烧高香了。这届进攻为啥打得好,因为是后卫带动进攻,而不是后卫运球过半场,然后磨阵地,连篮筐都不看。
职业体育的价值,不在于找借口,而在于承担。
目前俩看,27世界杯这个周期的阵容基本定了。
后卫线:赵睿31,胡明轩29,廖三宁26,曾凡博。
朱正20/赵维伦22二选一 (不出意外赵维伦)
林葳24/程帅澎28二选一(不出意外林葳)
锋线:朱俊龙28曾凡博22崔永熙24王俊杰22
王浩然22/张镇麟28二选一(不出意外都不带了)
内线:杨翰森22胡金秋30周琦31(没什么大情况就这三位了,主打杨翰森,替补就重防守时上周琦重进攻时上大秋)这一套平均年龄24,而且有四位有NBA经历了,后卫线锋线也比上两届好看得多,加上郭导的进步,不需要规划也不是没希望出线。
“伤病免战”不是问题,真正的伤病需要保护球员。但当它被滥用,变成一种逃避责任的幌子,就已经伤害了篮球的尊严。中国男篮想要复兴,不仅要靠技战术的提升,更要靠职业精神的重建。篮球场上最不能“免战”的,是责任与担当。
如果连国家荣誉都可以随口推掉,那么中国男篮再多的战术升级,也终究是纸上谈兵。